标准化服务平台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四川服务中心
业务咨询:191-6038-1091,191-6036-8970 工作时间:8:00~20:00
平台问题:028-84684600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除外)
首页>新闻中心 > 政策资讯 >

【重磅】全文!张晓刚深度解读如何让标准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发布时间:2022-03-29|栏目:政策资讯 |浏览次数:
     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到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标准,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标准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共同语言。

世界各国为何纷纷将标准作为核心战略?如果你不能成为标准的主持者,那就意味着是别人制定游戏规则,你来执行。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我们在饭店就餐时,卫生质量由国家强制性标准控制,出行安全顺畅,有赖于统一的交通标志。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器也必须通过多项专业认证,复杂而严密的标准体系已经成为大家确认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为我们构建起现代生产体系和高品质生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得标准者得天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该如何通过标准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怎样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标准,如何助力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到创造强国的转变?

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为您深度解读,如何让标准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大家好,我是张晓刚,非常高兴今天来到中国经济大讲堂。

张晓刚,2011年当选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成为该协会近50年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主席,2013年当选由世界技术联合国之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国际组织的最高领导职务。他曾经参与国家第七、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973计划和863计划中新材料的科技攻关,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工作成果对中国及世界标准化和钢铁材料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谈到标准,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非常熟悉,但在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标准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

标准化就是一个文件,干什么用的文件呢?是供我们大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个文件。标准化就是一个活动或者一项训练。我们来看这一群人,他们去参加标准化活动。在参加标准化活动之前,他们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参加完标准化活动,他们变成整齐划一了,这就是标准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堪称是一个经典。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大秦赋》,有这样一个镜头:“主人,你中箭了!”。当吕不韦重剑之后,他拔出剑来不惊反喜,并爆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缘由。“秦箭!”“何以见得?”“放眼天下,只有秦箭统一大小重量,箭羽、箭杆、箭镞,三者损一,可再作配用。”正因为秦国统一了兵器的尺寸,统一了兵器的规格,统一了兵器的重量,并且把兵器的制造者、建造者、制造年份和制造单位都刻在了兵器上,把可追溯责任到人的标准化管理制度落实到了极致,也正是因为秦国运用了标准化的思维,统一了语言,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规则,把统一后六国的永久合一变成了现实,把故事变成了经典。

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把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变成了规模化、机械化的高效生产方式,也正是因为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细化,就必然提出了对标准化的需求。1913年,福特先生借鉴了美国辛辛那提一个简易屠宰场高效生产的经验,发明了全球第一条标准化的汽车流水线,一下子把汽车制造的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八十以上。1920年1分钟就可以生产1辆汽车,1925五年10秒钟就可以生产1辆汽车,这就是标准化和工业革命的贡献。当1947年ISO诞生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产品都有国际标准。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成立于1947年,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负责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领域包括军工、石油、船舶等垄断行业的标准化活动,ISO标准在世界上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已成为国际经贸活动的重要规则,被誉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ISO成立以来,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控制和争夺国际标准化制高点,力图主导和参与重要的国际标准制定。这样即可在国际贸易上掌握话语权,也能将标准与专利技术捆绑,保持竞争优势。例如,欧盟2002年要求销往欧盟市场的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锁,而安全锁的主要专利早已被欧洲国家抢占,要达到这一标准,我国企业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这让我国当时年产5亿多只,占世界市场份额近百分之七十的打火机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危险。

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的国际标准化事业在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这张图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当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记录。第一阶段我叫不参与阶段。1981年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主导过一项国际标准,直到1981年,中国主持了第1项机械工程方面的国际标准。1990年,我们又主持了第2项国际标准。所以我们把第二个阶段说成是进步缓慢阶段。随着中国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主持的国际标准的数量变化非常快。那么从2015五年到2020年,中国主持的国际标准数量超过了800项。这就是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取得的突飞猛进的进步。

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都提出了高标准,把标准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当我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全球大会在中国召开时候。身在G20会议上的习近平主席为大会发来贺电。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要积极的实施标准化战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为来自164个国家的标准化官员做了长达30分钟的报道。在会议期间,几乎所有的各个国家的标准化官员都在问我们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今天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为什么如此的重视标准?

直到十九大的召开,我们才真正明白了。

因为中国要进行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到了一定要解决过度追求速度和数量的这种增长方式,而转向注重质量。中国到了一定要解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问题,解决中国制造技术含量中低端的问题。中国到了一定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候了。

那标准跟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所以你要想抓质量,必须抓标准。如果你要想有高质量,你一定得先有高标准。

那什么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呢?十九大以来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的领导和企业家都开始讲高质量发展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在实践当中,我们也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业家,他们对十九大提出中国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上还有差距。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举个例子,我来自于企业。如果在企业当中我收到了一份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文件,我的第一感觉是把它批给科技质量部,如果我在地方政府工作,我会把它批给市场监管局里。

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传统意识和传统观念当中,质量就是产品质量。

十九大提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质量绝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更重要的它是指企业发展的质量、行业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质量、政府发展的质量、国家发展的质量。如果我们认识不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这个内涵,我相信你一定找不到抓好中国高质量的发展的抓手,那什么是抓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呢?

实际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连续十一年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非常稳固,从横跨金沙江的巨型水电站到问鼎苍穹的天问一号,从挺立碧波之上的深海一号,到驰骋于华夏大地的复兴号高铁。从C919全面进入试验试飞阶段,到5G手机芯片投入商用,一项项重大工程,彰显中国制造的新高度和新水平。不过,我国制造业仍需加快脚步,突破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的技术标准工作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使得我国很多产业扮演的仅仅是制造者、组装者和本土市场分销者的角色,只能无奈地留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和附属地位上。

未来我们要着重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问题。因此,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那么,标准如何帮助中国制造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标准如何引领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未来我们如何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什么是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三年前,工信部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上,中国轻工业协会会长跟我们分享这样一个案例: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生产的钟表总量当中,中国生产的钟表占了多少呢?百分之八十三,那么,中国生产和制造的钟表总的销售额占全球钟表的销售额有多大比例呢?百分之三十五。这还是在中国轻工业协会和钟表行业多年的努力下,一个进取性的数字。什么是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这就是。

那为什么会产生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呢?这要从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谈起。

中国制造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百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百年、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也错过了二十年到三十年,而且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完全实现了在专利和标准布局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从所有行业的技术末端开始了自己的技术追赶之路。

所以,我们大家采用的都是一种追赶方式,那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跟随式科技创新之路,但是应该这样说,中国制造成功了。

我们用了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基本上100年到150年的道路。我还记得30年前当中国要大批量生产汽车的时候,我们中国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提供符合标准的汽车面板,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制造出符合标准的汽车,子午胎用的钢帘线。所以我们也开始了同样方式的追赶,鞍钢跟迪森克鲁伯合资、宝钢跟新日铁合资、本钢跟浦项合资、首钢跟蒂森合作、华林跟米塔尔合作。所以,今天不仅仅中国的汽车制造厂用上了中国生产的钢材,连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福特这样的国际品牌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也都用上了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的高品质的汽车面板和高品质的子午胎钢帘线。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在装备上、技术上和管理上也基本上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并跑,或者叫同质化。

那什么是大而不强呢?原因是什么呢?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制造业,通过40年改革开放和技术的追赶,今天在相当多的行业已经实现了并跑,甚至同质化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我们存在的差距,不是掐脖子的问题,而是补短板的问题。它存在的不仅是中国制造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中国制造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30年前我们国家85新材料科技攻关项目,我们攻关的内容是全球最先进的汽车子午胎钢帘线——0.15五毫米的钢帘线。

那么我们那个时候中国钢铁制品行业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一盘十公斤的钢帘线,在它合股的过程当中会有多少断点呢?也就是它的食物质量是什么样呢?我们这里写了大于五,最少五个断点。

最多是多少,可以说惨不忍睹。那么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没有进步呢?有!有多大进步?我们再看这个数据,大家注意右边的单位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过去是一盘十公斤,现在是一百盘一吨重的钢帘线。

在合股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断点数只有六到十个,这就是中国制造的进步。这就是今天中国钢铁制造水平,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国钢铁制品行业的自信。

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差距呢?有!在哪里?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大家看到单位是一样的。但是,在实物质量当中,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王牌断点线,它的断点数只有两到三个,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用的完全相同的设备、完全相同的技术和完全相同的管理,最后我们还有这么一点点的差距,而这一点点的差距不是产业技术基础的差距,而是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的差距。

质量技术基础是国际通行的概念,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计量解决准确测量的问题,质量中的量值要求由标准统一规定。标准执行得如何,就需要通过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来判定,判断一个产品的质量好坏,需要通过计量检测来完成。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检测数据来说明,企业通过计量检测所得数据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数据准确,并被认可,产品和标准才能被认可。

标准互认的前提是数据互认。过去为什么我们实现不了数据互认呢?是因为我们数据的准确性有问题。那现在为什么我们可以开始做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我们数据准确性逐渐有了保障,是因为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使得检验检测的数据准确性、不可篡改的问题、实时监控的问题都可以实现了。所以如果数据互认能实现,标准互认就有了基础,实现从实验室的小事,到实验室的中试,到大生产过程当中,标准互认是解决中国制造带而不强、科学实验验证能力不足的问题和补短板问题。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检测数据来说明企业通过计量检测所得数据,对产品质量控制有效提高。

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数据准确,并被认可,产品和标准才能被认可。

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成功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中国制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说,中国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中的数量是这个标志,有人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一是这个标志。其实都不是。那什么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成功的标志呢?是我们能不能够培育一批,十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能够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标准制定当中,基本上都是德国的专家讲最后一句话,什么叫最后一句话?就是说结论意见。那为什么德国专家能够在全球技术规则制定当中,总去讲最后一句话呢?我们记得在150年前德国制造这个词,曾经是全球共同谴责的低价劣质产品代名词。经过德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德国一步一步彻底的改变了人们对德国制造的认识。他们不仅仅培育出了像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这样一批始终能够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培育出了成千上万的优质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利用自己的质量和品牌,通过标准的国际化,让自己的产品走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从而共同擎起了德国制造这个全球公认的国家质量品牌。

那为什么德国能做到的这样呢?德国制造不倒的后墙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这组数据:德国的人口占世界的百分之一,我们中国的人口占了百分之十八。但是看右边在国际标准化制定当中,有话语权的人的数字,也就是注册专家数,中国有一万人,德国有三万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差距,这就是我们追赶的目标。这就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要追求的东西。

但是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数字,也就是说这组数据往十年前推一下,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德国的这个专家数没有太大变化,而中国的这个专家数十年前只有2900人。过去的十年,中国在标准国际化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才是我们的底气,这才是我们的自信。这才是我们未来中国制造在世界崛起的真正后盾。

所以,从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标准化是全球技术治理的基础,而人是标准化的基础。所以中国制造要真正在世界崛起,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基础的基础。

那么在国际标准化工作当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需要既懂标准,又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的国际标准化人才。

记得有一次,TC8的主席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情,由于世界造船业已经从美国和欧洲转到了亚洲,转到了中、日、韩。所以在他担任主席即将卸任的时候,他希望把主席的钥匙交给亚洲国家,我们亚洲也有着国家通过政府的关系找到了他,希望把主席交给他们。但是TC8的主席还是考虑为了TC的发展,为了世界造船业有更好的明天。他说他没有办法,还是要把这个主席交给更加适合这个位置的人,而这个位置的人是一个中国的年轻人,又懂标准,又懂外语,又懂技术,又有情商。所以最后TC把主席的钥匙交到了这个年轻人的手里。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标准化方面的进步,看到中国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逐渐显露出他们的英姿,这也是我们中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的未来和希望。

如今,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由我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如今,高铁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盟标准和日本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在数字电视领域,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后,已为全球14个国家采用,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带动了中国多个数字电视品牌走出国门。2020年3月,首个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北斗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进一步激发了全球相关设备制造商投入北斗导航的设备设计和生产。在核电、5G、国家电网等高技术领域,以丝绸、中医药等传统优势领域,中国标准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我国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2015年到2019年期间,我国的3位专家先后担任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这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回归再工业化的政策,国际标准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性资源。比如,美国颁布质量促进法案,将标准列入国家全球战略。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将标准作为核心战略。日本研究制定国际标准综合战略。国际标准已从传统制造业扩大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达国家都在通过输出国际标准的方式来保障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未来,国际标准化发展有哪些趋势?我国的标准化战略该如何,除了制造业标准化,在服务业和社会治理上还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国际标准化发展的第一个趋势,标准先行。在我们大家熟悉的传统制造业当中,习惯的商业模式是先有产品,再有标准,然后是产业化。但最近这几年,在高新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那就是先有标准,再有产品,然后是产业化。

拿数字技术领域来举例,数字技术在应用当中会在与我们现实的物理世界对应的平行空间中,建立起来一个新的数字世界。而这个数字世界当中的规则不是由我们物理世界来界定的,那谁来界定未来数字世界的规则呢?标准。所以,未来在数字经济当中,如果你不能成为标准的主持者,那就意味着是别人制定游戏规则,你来执行。因为数字技术标准的主导者一定是技术的引领者,一定是市场的控制者。

我们来看国际标准化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标准向社会治理领域拓展。这就意味着标准过去仅仅是为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现在开始向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政府管理问题和企业管理问题的方向转变。比如说ISO37001反贿赂标准、ISO26001社会责任标准、ISO19600合规管理标准,这些都是属于社会治理的标准。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质量管理方式变成了“标准+法治”,目的是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追求,也是全球发展到今天面对着最大的挑战。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人类历史上因为雾霾造成最沉重的伤害,发生在工业化后期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4日到12月8日四天的时间里,在伦敦这个城市死去了4000千多人。那时,伦敦市每年的雾霾天超过了120天。

大家还记得,五年前伦敦市的市长向全世界宣布,他说,今天伦敦市的雾霾天每年不会超过4天。那伦敦做了什么,一步一步彻底的改变了伦敦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呢?从1954年开始,伦敦市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一步一步彻底的改变伦敦市的空气质量。

最近这几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一直致力于用标准来帮助人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直致力于用标准来解决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可能有的同志会问,为什么在今天地缘政治的世界里,标准还能够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标准是